忆儿时的民间偏方



一、白糖拌豆腐祛火

??春天了,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个迷人的季节,自古以来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叹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这也是一个容易上火的季节,牙龈肿痛、咽喉疼痛、口腔溃疡、流鼻血等症状会悄悄“来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我的老家地处鄂东偏远农村,在我小时候十分缺医少药,但每逢春天身体出现上火的情况,大家都会用当地妇孺皆知的“名方”白糖拌豆腐来应对。

??其做法十分简单,去集市上买一块豆腐回来放在碗里,用竹筷快速戳碎后,撒上一些白糖,再用竹筷搅拌一下,然后直接生食,祛火效果非常好,但当时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医理。

??其实,早在清代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有对豆腐功效的记载: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而白糖的功效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为:润心肺燥热,助脾气,缓肝气。

??所以,豆腐与白糖搭配在一起,不仅能祛火,而且口感也很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我小时候只要上火了,便很热切地盼望着享受这一顿美食。

二、煎米茶治腹泻

??老家农村人就是这么善于就地取材,把一些常见的食材进行“配伍”后巧妙地治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偏方——煎米茶,对治疗风寒、油腻等病因引起的腹泻有奇效。

??我小时候经常目睹它的“组方”和“炮制”过程,只见大人先抓一把大米,在锅里翻炒,炒至半熟,然后放一撮茶叶一起混炒,顿时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香味,再放一小勺盐,迅速炒几下,最后添加冷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煎煮,直至煮沸成茶。此茶出锅后患者须趁热喝下去,且只能喝汤汁,大米、茶叶等“药渣”不能食用。

??对“煎米茶”的疗效我是深有体会的,一般腹泻之前感觉肚子里有很多水在打着转,发出咕噜噜的声音,且伴有腹痛,产生随时都要准备向卫生间冲刺的感觉,但一旦喝下“煎米茶”之后,症状立马消失,腹泻立即止住,基本都是一次见效。

??这个偏方为什么能有效止泻呢?《本草纲目》云:“炒米汤,益胃除湿。”原来大米被炒焦后就是一味药,能健脾祛湿,对消化不良、腹泻均有效果;而茶叶早就被中医认为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还能收敛止泻;至于最后加少许食盐,也是相当符合医理的,《本草纲目》对食盐有明确记载:“咸微辛,入胃、肾、大小肠经。”所以,在“煎米茶”这个方子里,食盐相当于药引子,能引导“药力”到达胃肠部位。另外,食盐因味咸,还兼具收敛固涩作用。

炒米的减脂刮油原理:大米在炒制的过程中,米里所含的淀粉全部被破坏、分解,变成了活性炭。活性炭可以把附在胃里、肠子里的脂肪吸走,排出体外。值得一提的是炒米粥和用炒米水还是消积食的良方,如果你家有宝宝因为积食吃不下东西,可以给他煮点炒米粥或者喝点炒米水来帮忙消除积食。

三、猪尿泡治小儿遗尿

??民间偏方除了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外,还能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往往也是药到病除。例如对于小儿遗尿,在我们老家就有一种专治此病的偏方,效果极好,令人叫绝。

??该方采用一种被老家人称作“猪尿泡”的食材,其实它就是猪的膀胱,把一坨瘦肉切成块,塞进“猪尿泡”里面,用农村大妈缝制布鞋底的麻线把口子扎紧。半夜里放在灶膛里面,先用日常烧稻草时留下来的灰烬盖得严严实实的,然后隔着灰用火慢慢烧熟,最后把小孩从梦中喊起来,把“猪尿泡”打开,掏出里面的肉块食用。我仅仅在很小的时候吃过一次,现在依稀记得烧制出来的肉块非常香,味道鲜美极了,食后确实再也没有出现过尿床的情况了。

?猪尿泡,虽然称呼不雅但是很形象,实际上它的中药名叫猪脬,味甘、咸,性平,归膀胱经,具有止渴、缩尿、除湿的功效。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治梦中遗尿,猪脬洗、炙食之。”

?可见有些民间偏方也是中医药宝库里面的珍宝,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回想起儿童时代,那时老一辈人几乎人人都掌握一点偏方,故中医氛围非常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轻人使用、甚至知道偏方者已越来越少了,令人惋惜。

猪脬,中药名。为猪科猪属动物猪SusscrofadomesticaBrisson的膀胱。遍及全国。具有止渴,缩尿,除湿之功效。常用于消渴,遗尿,疝气坠痛,阴囊湿疹,阴茎生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by/1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