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三代用药经
白癜风药物 http://www.lohasidc.com/白鲜皮
不唯治风热疮毒,实为诸黄风痹要药
一、性味功效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性味:苦、咸、寒,归脾、胃、肺经。功用: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二、古今文献《神农本草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名医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药性论》:“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三、临证心法白鲜皮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之要药。除此之外,白鲜皮尚可治诸黄、疗湿痹,这两种功效为世人所少用,实属可惜。李时珍曾谓该药“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此语虽论当时之偏,然而放之于今世,仍为金石之言。近人张山雷对此药的功效理解最深,其曰:“白鲜皮味苦气寒,为胜湿坠热之品,而其根蔓延,入土深远,故又能宣通肢节经络,内达脏腑骨节,外行肌肉皮肤。上清头目之风热,中泄脾胃之湿热,又能利关节,宣泄痹著,而燥湿清热,外达皮毛肌肉湿热之毒,特其余事。惟诸疮痛痒疮,服之亦大有捷效。”笔者在临床上常将其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01
湿热久蕴之黄疸白鲜皮性苦寒味咸,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本经》谓其“主黄疸”,《药性论》曰其“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纲目》称其为“诸黄要药”。如《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即以白鲜皮与茵陈蒿两味治黄疸。《圣济总录》白鲜皮散也是以此药为主药,配伍黄连、土瓜根、芍药、大青叶、栀子、茵陈蒿、天花粉、柴胡、芒硝等为散,以白茅根汁煎汤送服,治诸黄。由此可见,古人以之为退黄常法,只不过今人少用尔。据笔者经验,本品治黄疸对以下两种情况比较适用。其一是热毒黄疸,或湿热黄疸之热势炽盛者,如亚急性肝坏死、温热病之黄疸,可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加入此药,并配伍连翘、黄柏等,药味要少而且量大,以收专功;其二是久病不退之黄疸,伴有皮肤瘙痒症状,可见于梗阻性黄疸日久之人,此时可以清利湿热及利胆之品为主药,加入白鲜皮、秦艽、金钱草、郁金等以利胆退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水提取物对免疫性肝损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治诸黄的现代药理机制。
02
积热夹湿之肌痹白鲜皮有清热利湿之功,性偏肌表,《本经》谓其治“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别录》谓其治“四肢不安”。据此记载,笔者分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的症状表现相类似,加之《药性论》说“一切热毒风,恶风,……皮肌急,壮热恶寒”,与此二病之急性期症状表现一致。于是将此药有意识地加入到治疗此病的主方中(如加减木防已汤、苍术白虎汤、穿藤通痹汤等),竟取佳效。曾忆六年前,治一85岁老妪,患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肿胀,皮肤肿痛难忍,身热如灼,疼痛难耐,终日呼号,用抗类风湿药以及一万元一针之生物制剂注射而症不减,求治于余。辨为湿热痹证,热重于湿。用加减木防已汤、穿藤通痹汤合方,处方:生石膏60g,水牛角40g,木防己15g,桂枝20g,生晒参10g,生苡仁20g,木瓜20g,穿山龙30g,青风藤20g,海风藤20g,忍冬藤30g,服药半月后关节肿痛减轻,但皮肤仍灼热,肌疼减轻不明显。后于原方中加白鲜皮30g、秦艽30g,两周后肌痛症状明显减轻,后调理数月进入稳定期。又曾治一皮肌炎患者,周身肌肉肿痛灼热,赤红如丹,不可行走,需人背着前来就诊,正如《本经》所载“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仍用上述治类风湿关节炎之方加减治疗,1月余后热退,相关免疫指标明显改善,患者可自行下四楼,半年后临床治愈,至今未复发。
03
湿热之风疮疥癣白鲜皮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过敏性皮肤疾病的现代作用机制。历代本草中记载本品治“风疮,疥癣赤烂”“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如《圣济总录》载白鲜皮散,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方用白鲜皮、防风、人参、知母、沙参、黄芩,共捣为散,每服二钱匕,水煎服。笔者常用本品配伍徐长卿、荆芥、蝉蜕、当归、生地、苦参、地肤子等,治疗以皮肤瘙痒、红肿为主症的多种皮肤病,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疗效满意。
四、用药眼目1.用法用量:内服10-20克。
2.应用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cs/12170.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药象法阴阳象五行象外形象
- 下一篇文章: 纯干货五脏六腑用药,总结的太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