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皮肤病的预防与治疗



夏季常见皮肤病的

预防与治疗

入夏后的皮肤,总是特别“脆弱”,动不动就痒,还是莫名其妙地痒。一旦痒起来,让人坐立不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格外抓狂。您能分得清楚是什么吗?

夏季因持续高温、高湿度的外环境,加上皮肤出汗多,故是皮肤病好发季节。夏季常见的皮肤病有夏季皮炎、日光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湿疹等,平时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处理呢?

常见皮肤问题有哪些?

01

夏季皮炎

病因:汗液中含有大量人体组织的代谢废物与皮肤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聚集,从而导致皮炎。

临床表现:夏季皮炎好发于躯干和四肢伸侧,尤其好发于下肢胫前区。起初出现针尖到粟米大小密集小红斑,后出现细小丘疹和丘疱疹,瘙痒明显有轻度灼热感,病程中无糜烂、渗出。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会使皮损加重,发病增多。

防治:保持室内通风和皮肤清洁干燥,不宜穿闷不通风的衣裤;可经常用温而偏凉的水清洗患处,切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夏季多饮水,不宜多饮含糖饮料;高温天气尽量多待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频繁外出,外出时最好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很多食物和植物也可防治夏季皮炎(如薏苡仁汤、绿豆汤、大麦茶、菊花茶、金银花露等,也可用鲜藿香、鲜佩兰煎汤代茶);潮湿闷热的季节可以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02

日光性皮炎

病因:日光性皮炎又称晒斑或日晒伤,是强烈日光(主要是中波紫外线~nm)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其反应强度与光线强度、照射时间和范围、肤色深浅等有关。夏天进行使皮肤长时间曝晒于日光下的活动易产生直接光敏反应;少数对光线特别敏感的患者经光感物质吸收紫外线作用于皮肤细胞膜、胞核及胞浆,使细胞受损,引起轻重不等的间接光敏反应。

临床表现:在曝晒的皮肤上发生境界明了的鲜红色斑、水肿,重者有水疱形成,继之以色素沉着和脱屑。日晒后常出现局部皮肤烧灼感或瘙痒,数日后发疹,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苔癣样变等,还可伴有日光过敏性唇炎、日光性唇炎等。

防治:常参加室外锻炼,但对日光感受性强者应避免曝晒;夏季外出应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如需接触较强的自然日光可于晒前15分钟涂遮光剂,也可用防晒膏或防晒油;若出现明显红肿,可选用外用溶液、洗剂以减轻红肿,严重时可加用泼尼松,并及时就诊。

03

光敏性皮炎

病因:光敏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对紫外线过敏所致,仅见于少数人。其有时被认为是对阳光的过敏,是一种阳光引发的免疫系统反应。其最常由药物、食物、化妆品中含的香料引起,如洗面奶、沐浴露等都含有多种香料成分,它们在洗浴时渗入皮肤、在散射阳光的作用下,使某些人的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其发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外源性光敏物经皮肤接触或内服吸收,二是皮肤吸收了一定能量和一定波长的光。

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多样,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斑块、结节。皮损的分布局限于光暴露部份,如双额部、耳前、颈后部、手背等边界较清楚的部位,为表皮状红斑,偶或斑丘疹,淡红、鲜红或暗红色各异。轻者为散在的小片,重者可融合成大片,伴或不伴水肿,可伴脱屑和色素沉着。患处均有不同程度瘙痒或灼热感。

防治:从事户外活动时应当做好防护工作,加戴太阳帽、穿长衣长裤、打遮阳伞等;若症状明显,可服用抗过敏药物;易产生光敏的患者食用某些蔬菜(如芹菜、油菜、菠菜、菠萝、柠檬等)后也可产生光敏,应加以注意,避免过多摄入;痒感较重的患者可冷敷患处:取半盆冷水,将毛巾浸湿,叠成2层,挤至半干,紧敷痒处。每5分钟清洗一次,可止痒;坚持用凉水或温水冲澡,不使用任何清洁护肤品可缓解光敏性皮炎病情、防止复发,严重时及时就诊。

04

虫咬皮炎

病因:虫咬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现今几乎都认为其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引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患者被节肢动物,当臭虫、跳蚤、蚊子、蠕虫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内,若被叮咬者具有过敏素质倾向,通过几天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多数学者认为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不同患者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临床表现: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自觉剧烈瘙痒,夜晚更甚,可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防治:搞好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床单,凉席、被褥等贴身物品要常常清洗曝晒。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整洁,避免潮湿,外出旅游最好穿上长裤,以防下肢被虫咬伤。倘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因为这样会造成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荷酚液外搽咬伤部位,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病医院就诊,免得延误病情。

05

湿疹

病因: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变应性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内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代谢改变,血循环障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因如某些过敏性食物、吸入物、日光、炎热和干燥环境以及化学物质等。患者对各种外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可随年龄、环境改变。

临床表现:急性湿疹发作急,初起局限于某一部位,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甚至泛发全身。损害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簇集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在某一阶段以某一种形态的皮损表现为主,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化脓、结痴等继发改变。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减轻或消退过程中形成,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皮损主要有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痴或脱屑。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少数发病即呈慢性过程。皮损边界比较清楚、皮肤增厚显著,部分呈苔癣样变。常好发于面部、耳后、阴囊、外阴、肛门、小腿及足背等处。

防治:寻找病因,要去除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海鲜等食物。避免过度烫洗,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局部治疗根据病期及皮损形态特点,积极对症处理。局部药物治疗视患处皮损而定。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廿石洗剂外用,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等。有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内服药物疗法以抗炎、止痒为目的,包括应用各种抗组胺药等。严重时请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本文转自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s/1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