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湿疹又开始犯了,怎么办he
夏天到了,
烦人湿疹又开始犯了,
中医有哪些好方法来治疗呢?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疹、渗出倾向、对称分布、易于复发和慢性化、自觉剧烈瘙痒为特点。
中医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
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
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
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
发于手部者,称瘸疮;
发于脐部者,称脐疮;
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
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
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等。
病因病机
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黏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病史长,多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在湿疹的病因病机中,湿邪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时期湿气最盛,所以长夏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等有关,如居处潮湿、水上作业、涉水淋雨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
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受到障碍,蓄积停滞而成,《素问》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其性重浊、黏滞,致病常伴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以及分泌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等现象;其黏滞之性多体现在病程长,多缠绵难愈。
陈彤云教授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湿”致病可以人为地加以改善,而“内湿”致病日渐增多,这与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习惯等的改变关系密切。且生活节奏的增快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增长,情志不畅,势必造成人体气机的紊乱,从而进一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使“湿自内生”。
辨证论治
陈彤云教授在临证中善于抓住主证,精准辨证,注意顾护正气,扶正以祛邪,总以清利湿热为主,但会注意利湿不留邪以及运用理气药以调畅气机,使湿邪得以排出。
湿邪是湿疹主要的致病因素,根据病机的演变和临床证候的特点,陈彤云教授治疗湿疹主要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脾虚血燥三种证候。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会出现相互转化的情况,临证需注意变通。
湿邪引发疾病常出现兼夹证,常夹风邪、热邪,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出现湿从热化、湿从寒化等许多变证,因此,湿疹的治疗必须以辨证为指导,灵活运用中药的加减变通治疗。
1.湿热浸淫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急性发作期。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疗宜清利湿热、佐以凉血,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主要药物有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六一散。如瘙痒重者可加白鲜皮、苦参;渗出重者可加猪苓、茵陈;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熟军。
2.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亚急性期。发病较缓,皮损淡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疗宜健脾除湿、佐以清热,方用除湿止痒汤加减。主要药物有茯苓皮、生白术、黄芩、栀子、泽泻、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生甘草。若余热未清者可加丹皮、黄柏;痒甚者可加苦参、地肤子;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血虚风燥证
辨证要点:常见于本病的慢性期。病程日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面色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色淡。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治疗宜养血润肤、散风止痒,方用养血润肤饮加减。主要药物有当归、丹参、鸡血藤、赤白芍、白鲜皮、防风、生地、熟地、桃仁、红花。如瘙痒明显者可加白蒺藜、地肤子;皮损肥厚者可加首乌藤、连翘、夏枯草。
加入我们学习长太特色疗法
长太滴灌绿色疗法将给基层医生、给患者带去最适宜的中医技术。
不打针不输液拒绝抗生素!避免医疗风险!减轻患者痛苦!
推广绿色疗法,我们是认真的!
1.用药更安全
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儿童(尤其是1-3岁婴幼儿)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一般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2.用药更准确
直肠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它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且不方便,需在一定条件和操作技巧下才能完成,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药液轻轻推入肛门内。
3.疗效更好
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它们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似,都约4小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因此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
中药滴灌特色疗法温馨提示
1、——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药滴灌绿色疗法是内病外治靶向给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2、中药滴灌通过肠道吸收药物后,直达病灶,少输一瓶液。真正杜绝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及危害,提高人体免疫力。
3、请认准长太中药滴灌绿色疗法,纯中药治疗:绿色、安全、无痛苦。
4、年12月2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18项中医技术,其中有中药灌肠技术、中药敷贴技术,
直肠给药的对象:
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
什么是直肠滴入?!?!
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
直肠滴入机理: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全新观念的绿色疗法,采用中医中药它对患者无痛苦、作用快、疗效高、毒副作用少、操作方便、费用低廉。
操作方法:
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者药物装入一次性使用灌肠器,然后放在专用的恒温水箱加热,再通过直肠滴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途径。加热温度宜在35-40度之间(注意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
直肠滴入管插入深度
成年人:10——15CM;儿童:5——8CM。滴入液温度为35-40度。体位:成年人一般取左侧卧位,小儿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
中药滴灌绿色疗法请认准北京长太创新中医药研究院,为您打开绿色通道,轻松行医,快乐生活,名利双收!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s/10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阴囊皮肤出现溃烂,是什么问题造成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