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采血后按压止血究竟要几分钟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可靠方法,在急诊及ICU运用非常广泛。采血部位一般选择浅表、易于触及、体表侧支较多的动脉,如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等。
结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动脉采血部位选择标准,首选桡动脉。根据桡动脉直径大小可将动脉分成三类:
穿刺难度大的情况包括:老年、女性、肥胖、低血压及血管迂曲、脉搏细速、触摸不清楚等情况。
昨晚,给一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患者抽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因患者桡动脉搏动不明显,便在左侧腹股沟处抽股动脉血,穿刺后按压了10分钟,穿刺点未再渗血。过了半个小时再去查看了一下,局部也无出血、无肿胀,于是便不再留意。早上,患者诉说左腹股沟区疼痛,一看,局部大片青紫色的淤血斑,可触及一9cmx9cm的包块,疑为动脉穿刺后出血形成的血肿。为谨慎起见,特请外科医生会诊。外科医生进行详细体检后,基本排除了肿块为“疝气”等疾病的可能性,仍考虑为血肿。生怕自己操作中的失误,后来翻阅了《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的两位授课资料,关于按压时间见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结果一:
来源:医院《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实践标准》解读.11.11
结果二:
来源:大连医院.2.17动脉血气分析临床操作标准共识
以上截图是在网上查到的资料结果不同,没有亲自听两位老师授课,可能会断章取义。但一般经验告诉我们:动脉穿刺术后的止血时间与该穿刺部位血管内压力呈正相关,从凝血机制看来,外源性凝血过程仅需10~12s,内源性凝血时间为5~10分钟,穿刺点一般在术后15分钟内可凝血。
生理性止血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其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个过程。
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正常为1~分钟。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降低时,可有出血倾向;而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则可导致血栓形成。
我们经常采用的人工压迫是为了使血流减慢,血小板进一步沉积和黏附,同时使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凝血块,达到防止穿刺点出血的目的。动脉血气穿刺拔针后需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按压5~10分钟,并告知患者不要洗澡或擦拭穿刺部位。
通过这个案例反思三个问题:一、 是不是加压时间越长,出血几率越小?
错,有研究显示:手压15分钟和手压1.5h均能达到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的目的,且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且患者术后加压时间越长,发生术肢麻木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导致患者舒适的改变甚至发生术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二、有没有“偷懒”的压迫止血方法?
抽完血气在床边按压10分钟感觉是件很无聊的事,今天查资料看到有位同仁介绍了一种好方法,但只针对桡动脉!
将一个直径约2cm的无菌棉球按压在穿刺处,用长10~15cm的医用胶布,沿患者手臂缠绕一周,适当加压固定(以患者不感到不舒适为宜),5~10分钟后观察止血后撤去。此法一方面省去了按压止血的时间,第二避免人为的按压时的移位而造成的出血。
三、如何做到科学压迫止血?
动脉血气抽取完毕之后均采用手指压迫止血,适当施压,施压力度以平衡或稍低于动脉收缩压力值为度,在指下动脉跳动时感觉仍有一定量的血液通过为限。这样可以充分发动并利用机体自身的止血天赋!
桡动脉穿刺改进方法改进后的采血方法是单指定位法定位在一个点上:距离掌侧第一横纹三指的生理凹陷内,患者痛感降低的同时易于穿刺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患者体位: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手掌朝上伸展手臂,腕部外展0°绷紧,手指自然放松。必要时使用腕枕保持角度和定位。
2、操作者站位:动脉血是离心血,采血时应确保针尖斜面朝向病人心脏方向,利于血液进入动脉采血针内。为保证针尖向心,采集患者左上肢时,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左侧肢体内侧。采集患者右上肢时,操作者应站在患者右侧肢体外侧(简称“左内右外”)。
、穿剌点确定:距腕横纹一横指(约1-2cm)、距手臂外侧0.5-1cm处,食指单指定位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为穿刺点。
4、消毒: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两遍,消毒区域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自然待干。
5、穿剌采血:用已消毒食指再次确认穿刺点,使穿刺点固定于手指下方。另一只手,单手以持笔姿势持动脉采血器,针头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微移定位食指(不离开皮肤),暴露定位点,与皮肤呈45-90°角缓慢刺入。见血后停止进针,待动脉血自动充盈采血器至预设位置后拔针。
6、按压止血:拔针后立即用干燥无菌纱布或棉签按压5-10min止血。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或凝血时间较长,应在穿刺部位保持更长时间的按压,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7、标本处理:拔针后第一时间单手完成动脉采血器安全防护操作,将封闭后的利器部分单手弃至锐器盒中;封闭样本,第一时间轻柔完成抗凝动作。
动脉血气分析的采血流程
1.1动脉采血部位选择:建议首选“桡动脉”、其次为“肱动脉”(不推荐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进行肱动脉穿刺)、足背动脉(只作为上述两种动脉不能使用或穿刺失败时的选择)、股动脉(应为动脉采血最后选择的部位;新生儿禁忌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头皮动脉(常用于婴幼儿动脉穿刺)、动脉导管采血(留置动脉导管者,可通过导管进行采血)。
1.2动脉采血操作流程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①采血准备:环境、物品、患者准备及信息记录;
②选择采血部位;
③采血操作。动脉穿刺采血操作流程:采血器准备、侧支循环检查(桡动脉穿刺采血时)、采血准备、确定穿刺点位置、戴手套、消毒、穿刺采血、按压止血、排气(若有气泡)及标本处理。动脉留置导管采血操作流程:采血器准备、稀释血液移除、标本采集、排气(若有气泡)、标本处理、稀释血液处理及冲洗导管。
推荐的穿刺进针角度为:
②桡动脉0°~45°;
②肱动脉45°;
③足背动脉15°;
④股动脉90°;
⑤⑤头皮动脉20°~0°。
动脉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采集动脉血标本的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液气体分析,常用的动脉有股动脉、桡动脉。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评估病人的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能力,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血管状况,操作后注意观察。
、在使用动脉血气针穿刺前,回抽活塞至1.6毫米处,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血液不能将活塞顶至1.6毫米处,采血量不够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若穿刺后再回抽活塞,血气针内会出现大量的气泡。
4、桡动脉穿刺点为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动脉搏动明显处;股动脉穿刺点在腹股沟股动脉搏动明显处。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以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针头与动脉走向呈40度角或垂直刺入动脉。
5、标本采集成功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以免出血或形成血肿。
6、血气分析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绝,并充分揉搓血样标本使其与抗凝剂混合并立即送检。
7、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避免从股动脉及下肢动脉采血。
8、动脉穿刺后应按压不小于5~10分钟,确认穿刺点无渗出、无肿胀等异常情况。
内容参考整理引至医脉通呼吸科、中卫护研院
加入按科室分类的护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s/13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摸到淋巴结,就害怕是转移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