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北教授中医治疗慢性湿疹上



湿疹概论

湿疹,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以皮损多样性、慢性期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脱屑及成群的丘疱疹。湿疹的皮损具有4个特点:多形性、对称性、反复性、渗出倾向性,是皮科常见病之一,占皮肤科门诊量的15%~30%。按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本文讨论的是慢性湿疹。近年来,慢性湿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气候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应用、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等有密切联系。

中医虽无“湿疹”病名,但对一些疾病临床表现的描述与湿疹相符,如“湿疮”“斑疹”等。中医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

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

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

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

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

发于外阴称“阴湿疡”;

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

发于脐部称“落脐疮”;

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

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

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

其他有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疮、月蚀疮等名称;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不愈转化而来,皮损为暗红或棕红色斑或斑丘疹,皮纹显著,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鳞屑、抓痕和血痂,周围散在少数丘疹、斑丘疹等,皮损在一定诱因下可急性发作,多局限于某一部位,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液。皮损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的特征为具有浸润、肥厚倾向,例如皮肤增厚、颜色变深、皮肤粗糙甚至有皮屑,瘙痒也比急性湿疹更加剧烈,自觉疼痛,影响活动。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如果出现身体某一部位境界清楚的皮损,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即可诊断为慢性湿疹。

现代医学在慢性湿疹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激素依赖现象

西医一般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剂、软膏或硬膏、氧化锌软膏剂等治疗慢性湿疹。此类软膏基本上都含有激素类成分,长期使用会使人体对激素产生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因使用激素过久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有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粉刺或酒渣鼻样皮疹、汗毛增多、色素沉着,也可伴发瘙痒、灼热等不适症状。所谓激素依赖现象,即涂用激素期间各种症状均能够得到缓解,一旦停用,则会重现原先皮疹及不适症状,甚至更加严重,苦不堪言,对这种激素依赖现象的处理相当棘手。

反复发作问题

慢性湿疹反复发作的原因多且复杂:

一是发病原因复杂,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它不但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而且是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多种系统疾病的体表临床表现。

二是激素的滥用,有些患者为追求短期疗效,不恰当地使用激素,致使病情不断反复加重。

三是用药不当,慢性湿疹的治疗选择药物至关重要,西药目前只能起到一个对症治疗和缓解病情的作用,停用易复发。

四是治疗不坚持、不彻底,有些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就以为自己痊愈了,私自停止治疗。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对于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中针对本病,或详细描述其临床症状,或探讨其发病原因,或分析其病因病机,或提出一定的治则或治法等。古代医家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慢性湿疹发病时间较长,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常由风、湿、热三邪相互搏结所致,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其发生或由于先天体质问题,禀赋不耐受,腠理不密、外界风热湿邪侵袭,邪气客于肌肤,迁延稽留所致,即湿热蕴肤证;

或因后天日常饮食中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荤腥动风之品,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蕴久化热,内蕴血分、外搏肌肤而发,即脾虚蕴湿证;

或因患病日久、湿热久羁、耗伤阴血、血虚生风化燥,致肌肤失养而粗糙肥厚,即血虚风燥证;

或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热、血热成燥,致皮肤干燥;

或肝肾不足,血虚阴伤,肌肤失养导致。

虽本病病变表现在肌肤,但发病与先天体质、外感、气血、脾、肾、肝有关,湿瘀互结,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为其关键病机。由于湿邪存在,湿性黏滞,湿热互结,如油入面,故反复发作。

内服中药治疗

慢性湿疹可大致分为湿热浸淫证、脾虚湿蕴证和血虚风燥证来辨治。

湿热浸淫证

证候

发病快,病程短,皮肤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

本证由肝胆湿热循经下注所致,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

龙胆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泄肝胆湿热,在此方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情;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苦寒,归肝胆三焦,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以加强清热除湿之功;湿热阻滞下焦,故用渗湿泻热之车前子、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

然“肝为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伤阴血,所用诸药又属苦寒燥湿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气不舒,用大剂苦寒降泻之品,恐肝胆之气被抑,故又用柴胡疏畅肝胆,并能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且柴胡与黄芩相合,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功。方中诸药泻中有补,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热得清,诸证得愈。相比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更专于祛湿。

脾虚湿蕴证

证候

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

治宜温阳健脾利湿,方用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的健脾祛湿药有薏苡仁、茯苓皮、白术、扁豆等。

本证因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溢于肌肤不得外泄所致,治疗以温阳健脾、利水渗湿为主。方用泽泻、白术取其健脾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效,使水湿直达膀胱,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苍术加强燥湿之力,白芍缓和皮肤干燥、瘙痒症状,冬瓜皮引药直达皮肤。诸药合用共达温阳、健脾、行气、利湿之功。相比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健脾功效较强,祛湿之效较弱。

血虚风燥证

证候

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

本证在血虚的基础上复感风燥之邪引起,外邪入侵直入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故皮肤糜烂,津水流溢,治宜养血疏风、利湿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常用的祛风止痒药有薄荷、蝉蜕等。方剂中荆芥、蝉蜕、牛蒡子、白蒺藜、地肤子疏风止痒,以祛除在表之风邪,当归、生地、川芎、白芍、胡麻养血活血,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此方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疏风,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中医外治法

除中药汤剂外,尚有中药膏剂、针灸、熏洗等方法治疗慢性湿疹。常用的中药膏剂有丹皮酚软膏(牡丹皮与丁香组成)、青鹏软膏(槐花与虎耳草组成)、康肤利湿膏(内含苦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薄荷脑等)等,收效良好。若遇慢性湿疹急性发作,出现红肿糜烂渗出性皮损时,可用中药湿敷法,药液最常选用马齿苋30g,新鲜采摘者更佳,也可选用蒲公英、龙胆草、龙葵或鲜枇杷叶。

针灸则利用非特异性刺激疗法,一般选用委中、曲池、大椎、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进行放血治疗,或用梅花针点刺放血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熏洗法一般使用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症状、严重程度加减药物于患处熏蒸或搽洗,收效良好。

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可以将慢性湿疹分为3种证型来论治,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的情况错综复杂,常常2种或2种以上的证型同时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主要病机,灵活论治。湿邪浸淫肌肤、血虚肌肤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辨别证型随症加减,联合使用中药膏剂、针灸、熏洗等疗法均可缓解慢性湿疹的各种症状,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长按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s/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