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病例一枚可以窥见其诊疗思路以及用药原
湿疹病例一枚可以窥见其诊疗思路以及用药原则
一.湿疹的定义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一般临床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的有:乳房湿疹、阴囊湿疹、女阴湿疹、肛门湿疹、手部湿疹、腿脚部湿疹、眼睑湿疹、耳湿疹。不同类型湿疹:婴儿湿疹、小儿湿疹、疱疹样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淤积性皮炎、皲裂性湿疹、钱币状湿疹、自体敏感性湿疹。
二.湿疹的常见用药
三.湿疹的诊疗思路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
①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②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治疗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
③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虚疹脸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有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膏、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即有效。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毗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系统治疗:①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②
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d;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④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可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⑤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仅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时使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1(-nm)照射、UVA/UVB照射及窄谱
UVB(-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
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
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1-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评价效果、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①刺激性因素: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新的或弱刺激原、甚至正常情况下无刺激性的物质也成为刺激原。注意治疗用药也可产生刺激;②忽略接触过敏原:忽略了家庭中、职业及业余爱好中的某些接触过敏原;③交叉过敏:注意仔细检查过敏原的交叉过敏原;④继发过敏:注意避免对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化学质(如手套中的橡胶乳)产生继发过敏;⑤继发感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易引起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⑥不利因素:日光、炎热的环境、持续出汗,寒冷干燥均可使病情加重;⑦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痒、继发皮肤感染等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算是对湿疹的大杂烩,里面一些临床用药值得识记,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s/6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师史上最全中药学实用歌诀
- 下一篇文章: 收藏贴中医泰斗李今庸家中即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