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外治妙用



吴茱萸的确是一味温中散寒的良药,根据清代吴机师《理瀹骈文》中所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改内服为外用,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今略举数例,以供读者们选用。

  治疗高血压病:据《新医学》杂志等介绍,中山医学院等单位采用吴茱萸研末,每次取20~30克,用醋调敷患者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可。此法简便有效,无任何毒副作用,高血压患者不妨一试。

  慢性消化不良,可选用济南军区卫_生部的一个便方:取吴茱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然后摊于两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四周折起,贴千脐部,最后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他们经治20例,结果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初步观察,本法对于调整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均有裨益,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有满意效果。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十分棘手的常见病,可采用李时珍收集到的简便单方:将吴茱萸捣碎,研极细末备用,每次用6~15克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即足心),24dx时后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某医疗单位曾用此法治疗口腔溃疡例,结果治愈例,疗效颇为理想。

  北京著名中医学家谢海洲教授也擅长运用吴茱萸外治法,例如用吴茱萸30克煎汤外洗男子阴囊湿疹,“一般5次可愈”;用吴茱萸5~10克捣成粉,以鸡蛋清调,敷贴脚心涌泉穴,“用治痄腮,二三日即见消散”。南通吴震西乃中药外治专家,常用吴茱萸外用治疗多种疾病,效果十分满意,如用脐疗,可治寒性吐泻、痢疾、消化不良等症;贴敷涌泉,可治小儿流涎、痄腮、婴儿喘鸣、妇人胎动不安及目鼻咽喉唇口诸病;用以熨、洗,可治腹中症块、痔疮出血、白带、阴下湿疹等疾;煎酒含漱可治牙齿疼痛;局部涂敷,可治痈疽发背、黄水疮等。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每次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六、治疗腮腺炎:用吴茱萸10克,虎杖根4.5克,犁头草6克,胆南星3克,共研成粉备用。2~5岁用药粉6克,6~10岁用10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一次。

  七、治鹅口疮:用吴茱萸、附子各10克,共研末后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涂擦患儿两足心,先用塑料布裹一层,然后用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用两次即可。

  八、治溃疡性口腔炎:将吴茱萸晒干,研碎后过细筛,用时取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置于清洁布上,将两脚洗净,分别包在两脚的涌泉穴及其周围,24小时后取下即可。用量:1岁以下用1.5~6克,1~5岁用6~9克,5~15岁用9~12克,15岁以上用成人量12~15克,共治疗例,治愈例,一般敷药1次即可有效。

  九、治湿疹:用吴茱萸30克(炒),配乌贼骨21克,硫磺6克,共研细末,外撒或用蓖麻油调敷患处,外用纱布包扎;隔日一次。共治疗湿疹例,治愈例,好转21例,无效6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yy/1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