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预治周丨教你正确认识颈部肿块,不再谈



“天呐,我脖子上长了一个块,是不是得肿瘤了?”

这是90%的人在摸到脖子上凸出小块时的反应。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医疗剧的相关传播,人们对于肿瘤性疾病的认知得到很大普及,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过度的恐慌。

那么,这些“包块”是不是等同于“肿瘤”呢?

显然不全是。

通常讲的“脖子”包括了颌下、颈前、侧颈部、锁骨上、以及项部的区域,也就是从下巴到锁骨的范围绕一圈。

我们平时最多见的“包块”主要是淋巴结。

淋巴广泛分布于全身,从头皮到足底无处不在,淋巴系统是人体自身免疫的主要成员,是对抗外来侵犯的第一道关卡,相当于祖国的边防战士。当我们的人体受到外来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感染,或者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饮酒、熬夜、持续高强度劳动等引起免疫力下降时,身体的报警系统会响起,同时召唤淋巴系统整装待发,全力出动打击外敌。

颈部是人体的表浅部位,淋巴系统丰富,是最容易触及淋巴结的部位。上述情况发生时,颈部的淋巴结最先肿大,此时就可以摸到突起的“包块”。

这些“包块”我们称之为“炎性肿大的淋巴结”,可分布于颌下及两侧颈部,少数也可出现于项部发际线下方。它们的特点是光滑、边界清晰、有弹性、可移动、按压的时候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

此类情况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比如牙龈炎、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喉炎、感冒、咳嗽、发热等,一般表现为双侧颌下、双侧颈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通过抗病毒治疗或抗炎治疗后,肿大的淋巴结基本可以消退。对于小部分免疫力较差、经常发生感染的人群,颈部的淋巴结经历多次肿而消、消而肿的变化过程后,会残留个别无法消退的、体积比正常状态偏大的淋巴结,长期停留在颈部某个相对固定的部位,我们称之为“增生的淋巴结”。往往对于这样的“包块”,人们会比较担心是不是肿瘤,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史,配合影像检查来判断淋巴结的性质。

因此,脖子上的“包块”,

约90%为炎症引起的肿大淋巴结,而非肿瘤。

生长于颈部的肿瘤,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淋巴水瘤、囊肿等。血管瘤表面呈现蓝紫色,可见较多细小分布散乱的小静脉,质地柔软,边界不太清晰,颈部用力时可明显突起,放松时可缩小变平。

脂肪瘤与周围组织颜色一致,质地柔软,弹性良好,边界基本清晰,无疼痛感,全身皆可长,一般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多见于下颈部,单个为主,质地偏硬,位置较固定,可有颈部肩部或上臂的麻木刺痛感。

淋巴水瘤及囊肿均为类似于装满水的气球,按压时有水波晃动感,质地很软。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淋巴瘤和转移瘤。淋巴瘤是淋巴系统自身产生的恶性肿瘤,因淋巴系统广泛分布于全身,淋巴瘤也是全身性疾病,而颈部是最容易发现的部位。可表现为颈部多个肿大淋巴结呈葡萄串样分布,自上而下连续成条带状,大小不一,小的类似于弹珠,大的可比鸡蛋,中等硬度,可滑动,按压无疼痛感。此类患者往往有发热、消瘦、乏力、胸闷、腹胀、胃口差、手脚浮肿等症状。转移瘤则是源于身体各个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的表现,是肿瘤较晚期的征兆,多位于耳垂下方或锁骨上方,可形成较大较硬的肿块,活动度差,质地偏硬。

此外,甲状腺疾病也是颈部很常见的病变,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发现颈前正中或气管两边鼓起的“包块”,则首先需要考虑甲状腺来源的疾病。

针对无法明确的颈部“包块”,

可以通过B超检查和CT检查做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北京生命泉健康管理中心,拥有德国云图OBRON疾病早期检测系统,是国内专业领先的健康管理专家。

5分钟快速检测,无创伤、无副作用

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内分泌系统、肾脏、心脏等全面检测

早期发现糖尿病、动脉硬化、肿瘤风险

准确判断身体组织酸碱度、激素平衡状态

发现潜在的致病因素,分析疾病风险

德国云图OBRON基本原理

专业版讲解:

云图系统采用世界首创的低压直流电刺激感应技术,

通过在额头、手、脚对称放置的6个电极,

向人体22个分支、96个体区持续发送平均每3秒次的低压直流电信号,

该电信号在人体组织内转化为离子流,

依据离子流在阴、阳两级的极化运动,

获得穿过组织的电阻、电传导性、PH值、电压以及所穿过细胞膜的动作电位,激活人体各脏器的间质细胞的电生理活性。

并根据生理反馈信号的单向导通性,进行计时电流分析法分析,以数字化形式采集人体功能的信息,通过数字模型对数据进行3D重建。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对整个机体的各组织、各器官进行全面的功能评估。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zz/13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