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付中药治湿疹



湿疹

韩中医讲

韩博士

湿疹是什么

湿疹这个病名是纯粹的中医病名

西医因为一时找不到确切的病因,因此把一大类在西医看来病因不明的“烂乎乎”的皮肤病,统称为湿疹,而且还分为“湿性湿疹和干性湿疹”,本文主要针对效果特别突出的湿性湿疹,干性湿疹另外开讲。

西医认为

环境物质过敏、真菌感染、药物副作用、精神神经紧张、化学物质接触、维生素缺乏等等,都可能是病因,但是具体是哪个,还是所有的原因综合起作用,目前是不清楚的!

中医认为

这些都不是原因,甚至根本也不是皮肤出现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内脏!

这是中医对所有皮肤性疾病的最核心的认识理念!

偏离这个理念,就会“见皮治皮”,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犯的是相同的错误!

因为西医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皮肤病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多数会有“好转、复发、重新治疗、好转、复发、重新治疗、效果不好、去找中医”的求医经历!

客观地说,多数常见的皮肤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神经皮炎、痘痘、斑、多发性脂囊瘤、牛皮癣、白癜风等等,首选还是要找中医治疗,可以获得根治的疗效。

当然,病因明确且有皮肤表现的疾病比如伤寒等,西医也是首选!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多数湿疹的常用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理法方药”,首先明白发病机理,然后根据发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法、然后才有方药。

本号推广中医药知识,就是围绕着这四个字,基于本人的认知,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中医的道理讲好。

湿疹的道理是什么呢?中医是这么解释的:外感或者内生的湿热邪毒,蕴蒸于皮肤。什么意思呢?

我们这么理解,人体就好比一块水田,需要清洁的流水来滋养水稻(种水田要规律性换水的),当换水不及时的时候,水田就不是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而是一种“沤烂”的状态,在水稻来说会表现为“烧秧”,在人来说就会表现为湿疹!

所以湿疹大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受是“热烘烘、湿漉漉、烂乎乎”

针对热烘烘的湿疹:

清心火:口舌生疮、舌红、脉数

清肝火:口干口苦着急上火

清胃火:口臭口粘大便干燥、口内炎症

清肾火:就是阴虚的表现

清肺火:虽然中医说肺主皮毛,皮肤性疾病,从肺论治的还不算多,何况清胃火也可以泻肺热(土生金)

总之,这类湿疹热烘烘、红艳艳

有的湿疹是需要清热的,有的湿疹热像很强,甚至鲜红的意向;

有的湿疹则热像不明显,甚至还是寒湿,那就在祛湿气里去解决。

针对湿漉漉的湿疹

皮肤病祛湿气的方法有四个:

淡渗、燥湿、温中、解表

淡渗利湿

这种治法简单来说就是利尿!让湿毒从小便排出去!常用的薏米、芡实、泽泻、白术、猪苓、茯苓皮等等,针对的是纯粹“湿漉漉”流水的水泡样湿疹(如题图)。通常会加上山药、扁豆一类健脾药物,相当于一边排水一边填沙土。

苦寒燥湿

这种治法是用苦寒的中药祛湿气,大致相似于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的意向,在那种天气里本身也不大容易得湿疹这类疾病。常用的中药比如黄连黄柏黄芩。这类治疗方法专门针对热烘烘+湿漉漉。就好比现代制药工艺中也有“冷冻干燥”,一般病人舌苔黄腻。

温中化湿

有一种湿气表现为大便稀、舌苔白腻,这是脾胃寒湿的表现,所以要用到温中化湿的药物比如干姜、半夏、苍术、高良姜等。

解表除湿

简单理解就是出汗,最有名的方剂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很多突发性的比如荨麻疹就会用到这个方子。

严格来说,这个方子叫做解表清热祛湿,虽然说有出汗的作用,但是也不完全是“出汗法”

看看这个栗子

这是一个15年严重湿疹的病人,女性,46岁,川人,厨师。

双手双脚严重湿疹溃烂瘙痒流黄水疼痛,属于严重的“湿漉漉热烘烘同时还有瘀血”的湿疹!

这张照片是服药三天后的照片,可惜首诊时我没有拍照,严重程度是这张照片的十倍!

我们看足底暗红色,这说明是热烘烘还有瘀血。

这是服药一周后的照片,我们看看根据上面简介的关于湿疹的治疗方法,这种热烘烘、粘乎乎、湿漉漉的湿疹,我的处方包含的是这种方法:清肝火(用到僵蚕、蝉蜕,这两个药物本号里有关于这两味药为什么属于貌似清肺实则平肝泻肺的讲解)、苦寒燥湿、凉血利水行血(重剂泽兰、益母草、水蛭都属于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消肿)。

这个病人前后治疗四周痊愈!后因“经济”原因未继续跟进巩固,这是比较遗憾的!但是,这个病人三服药前后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这类痼疾,如果在皮疹治好以后,最好是再服用中药进行调理。

毕竟本文开篇就讲,这类疾病的根源在内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ouc.com/ynszby/14385.html